SHINEBULLET 发表于 2019-10-26 02:19

帖子不错,加拿大的确是个移民圣地

Followwind 发表于 2019-10-26 02:27

有一技之长的人走哪里都能活得不错,另外保留国籍我觉得是明智之举,至少不枉你的奋斗,孩子的未来至少更多的选择。

火车西站 发表于 2019-11-2 02:32

深夜拜读   还是那句有技术有能力有毅力   全世界哪里能活的好   

成都春熙民宿 发表于 2020-3-9 03:11

天哪,楼主太厉害了,想起当年还在你的淘宝店买过东西,qq还请教糖醋排骨的做法
真心祝福哈

fxs165 发表于 2020-3-13 13:13

羡慕那边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国内真的太累了,,,一般人上班族如何移民过去啊,,,

沉默之沙 发表于 2020-3-23 20:27

成都春熙民宿 发表于 2020-3-9 03:11
天哪,楼主太厉害了,想起当年还在你的淘宝店买过东西,qq还请教糖醋排骨的做法
真心祝福哈 ...

哈哈哈。谢谢。

沉默之沙 发表于 2020-3-23 20:28

fxs165 发表于 2020-3-13 13:13
羡慕那边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国内真的太累了,,,一般人上班族如何移民过去啊,,, ...

气候就算了,半年都是冬天。现在还是冰天雪地。生活方式。。。。见仁见智吧。

一般上班族的话,最合适的就是技术移民了,走工签也是一条路,但风险和困难就很多。

沉默之沙 发表于 2020-3-24 11:34

趁着重回餐馆开始上班前的空闲时间,又正值天堂般的夏季,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这个最美丽的时节。
同时也能抽出时间参加公益组织的英语角谈话会,锻炼自己的口语。而这个时候,院子里的果蔬已经开始结出累累硕果。




在八月中旬,为孩子办妥了幼儿园入读前的全部注册和准备工作,就等待九月的开学。至此,小家伙也将正式开始他在加拿大的全新生活。

不得不专门说一下这里的入学。对比国内,孩子要想就读幼儿园或小学,需要很早就开始报名、排队、甚至摇号,还要受到诸如户口所在地等条件的限制,让很多家长头痛不已。但这里就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每个社区都一定会有一所幼儿园和小学,入学的原则也是就近选择,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无论你是加拿大国民、永久居民还是合法劳工,都一视同仁。只需要提前在教育局进行新生注册,选择就近或心仪的学校即可,甚至连相应的文件都不需要领取,全部由教育局通知学校。届时,只需要带着身份证明和完成疫苗接种的证明直接到学校报到即可。而在教育局注册时,会领到一份详细的入学须知和全年学校课程安排,家长完全可以在孩子入学前做到有备无患并备齐孩子所需的所有用具。



在孩子入学当天,直接在学校前台告知个人信息后,就由老师带领着进到教室进行第一天的参观,老师会详细介绍学校的情况和教学大纲,然后带领所有家长参观完学校设施后就各自回家了,既简单又轻松,没有多余的过场。


加拿大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阶段,学校不会进行大量的知识教学,而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基本常识和规则的认知,同时在每天的学校生活中加入了大量的实际动手练习,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此外,会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区活动,餐馆市政图书馆、博物馆、农场、警察局等,都旨在加强孩子对于本地生活的接受认同感和融入感。而到了更高年级以后,会加大孩子对于社会责任承担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会强制性要求孩子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参加志愿者活动,义务募捐,帮助困难人群等等,都是极大的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会道德感,反而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同国内相比步骤很慢。而这些,都是国内教育中极度缺失的环节。


因为存在这样差异,导致很多从国内来的狼爸狼妈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恐慌心理,生怕孩子在文化成绩上落后,所以经常可以在华人社区和社交软件上看到华人家长的抱怨。

我个人倒并不认为加拿大的教育一定全部优于国内,起码在基础教育方面国内确实遥遥领先于其它欧美国家,这也是中国学生最大的优势所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以牺牲孩子的其它成长面,甚至是基本的休息权利和幼儿、童年期的天性为代价。而在教育环节中,对于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同理心、社会责任心和牺牲奉献精神教育,确实我们所严重缺失的。也许我个人的看法比较激进,但我认为国内一味注重分数和升学率的教育方针,把教育变成一种产业,其后果就是磨灭了孩子的先天创造力,同时消灭了孩子的质疑和反抗的能力,按统一模式培养出的是专注于考试的人形机器来。在这种强大外部压力之下,学生也好,家长也好,都被裹挟其中,争先恐后生怕落后于人。孩子苦不堪言,家长同样苦不堪言,学习甚至不单单只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就我了解到的情况,这样的情况还在国内的小学、初中阶段愈演愈烈。

而加拿大在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的整个阶段,相较而言就轻松不少。学校极少会布置家庭作业,幼儿园阶段一般都是上半天,或隔一天上全天。小学初中阶段下午三点就结束教学,校方和社会也绝不会强制性安排各种培训班,更多的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而在不少国家,诸如德国、瑞士等法律明令禁止幼儿园阶段进行知识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而不是采用强制填鸭的方式进行教育。

初中阶段,学校会安排学生们必修一门乐器课程,目的也旨在培养孩子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和个人审美水准的培养,同时对培养孩子感性也有积极的作用。而真正 的分水岭是出现在高中阶段,所有的学业压力都会接踵而来,进入大学阶段后会更上一层,很多学生在强大学业压力之下都很难从大学正常毕业。这跟国内的高等教育又再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大学阶段学校里浓厚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们主动沉浸其中,一方面是严格教学目标所致,一方面也是因为周遭的环境所影响。在很多高校,图书馆里通宵灯火通明也是校园生活的常态。


沉默之沙 发表于 2020-3-24 11:51

之后的日子,又再次回归到常态,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每周的一天休息就是开着车采购家里一周的生活所需。最后赶在秋天结束前的最后一周,带着家人到省立保护公园感受了一次加拿大的秋意。

九月的一晚,一次高强度的极光覆盖了大半个萨斯喀切温省,成了近年难得一遇的欣赏极光的机会。但因为是在半夜一点到两点之间,自己根本爬不起床,最后只在群里欣赏了一番别人发的美照。



加拿大的神奇,就往往体现在这些方面。

这些是在餐馆的日常员工餐。这里质量最次的牛肉,放在国内也应该是很好的档次,还有时不时能吃到的纯野生湖鱼。



沉默之沙 发表于 2020-3-28 17:11

十月份,已经进入到加拿大的冬季,陆陆续续已经下了几场雪,也迎来了万圣节。
这是小家伙在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外国的节日。

花了两个小时为小家伙雕刻的南瓜灯,成果大家都很满意

我们早早的在二手服装店想为他选一套COSPLAY的装扮,结果被价格吓得不敢下手,最后不得已选了一套最便宜的厨师装。其实也就是一只一次性的白色围裙加一把塑料菜刀而已,连个厨师帽都没有。但即便是这样,小朋友也高兴得屁颠屁颠,兴奋得一夜没睡安稳,就等着参加第二天的万圣节活动。
当天点的必胜客披萨。国内高逼格的必胜客,在这里完全就是路边摊,店里连像样的桌椅都没几张,绝大部分都是选择的外卖。价格对比国内,也是平民得不能再平民。

第二天傍晚,吃过晚饭,小朋友就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社区附近一家商业中心,里面已经有很多精心装扮社区居民在里面自发的组织成了光怪陆离的游行队伍。当然,重点还是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商家也早早为了应对这些小捣蛋分子的到来而准备好了各种包装糖果,各大商场也早早就开始在出售各式各样的"万圣节专用糖果"。此外,社区各家居民也都提前一周就精心装扮了自己的前院和房屋,整个城市都弥散着浓浓的节日气氛,随处可见各种大小各异的南瓜、恐怖的骷髅、僵尸、幽灵等装饰物,和圣诞节大同小异。他很满意的装扮
之后又参加了语言培训学校的活动,这次有的正式装备,装扮成了加拿大的消防队员,糖要了不少。

请忽略公主们的身段。。。。


而关于万圣节最有名的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早就作为西方最有名的节日名句输出到了全世界,但也并非像国内想象的那么无法无天。整个万圣节期间的活动,其实是属于孩子们的狂欢,大人也可以参与,但上门要糖却是孩子的专属。当然,我们也有看到一些“没脸没皮”的成年人在商业中心里向商家要糖。原则上,万圣节的活动是从当天的傍晚七点晚饭后持续到九点,这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没有人会去打破。毕竟欧美国家的人极为看重个人的隐私和空间,而九点以后绝大部分的家庭都会就寝,所以活动一定是到此为止。此外,上门要糖也不是毫无限制的。只有当晚客厅开灯的家庭,孩子才可以在家长的看护陪同下去敲门,而那些没有开灯的家庭则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宣示自己不愿意被人打扰,也就不可以去敲门。整个活动期间,大人一定会全程远远的陪同孩子,一是为了防止小捣蛋鬼们真的做出无法无天的行为来,同时也是为了充分保证孩子的安全。毕竟以前曾发生过孩子上门后失踪的案例。此外,孩子们要的糖果也有限制,一定是商场出售的有安全包装的种类,个人自制的来路不明的糖果则是被严格禁止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孩子的人生安全。而这一点,在学校里老师也会反复教导和提醒。新闻里曾有报到,有极个别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会在万圣节的糖果里混入刀片,甚至是加入有大麻成分的糖果,所以家长都会在回家后对收到的糖果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筛选,我们也不例外。出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考虑,最后都把糖果藏了起来,只给了他几粒。而对于他而言,更享受的是参与的过程,至于这些要来的糖果,一觉之后就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年6月2日更新】人在加拿大——记录我的移民之路,过20万浏览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