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找到一篇文章,确实是博世的ibooster系统导致的这种突然加速感(前轮悬空打滑,瞬间完全关闭动能回收导致前冲,博世此时标定后轮加大制动力,所以车子会有前冲后拉拽的感觉),而特斯拉对这套系统进行了魔改,根据belt博士的研究,当司机踩下刹车踏板,负向G值超过0.5时,远远超出了博世标定的0.3,系统自动增加驱动力克服打滑,从而陷入死循环,越踩刹车,加速度越快。 作者:daijun211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39004/answer/19162381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个部分——制动能量回收。——顾名思义,需要踩下制动踏板,才会产生的能量回收。那么,这部分,其实也区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主机厂自己做的。第二种就是底盘和主机厂一起做的(好吧,其实是博世做的) 第一种,主机厂自己做的,相对来说,简单粗暴。就是把踩下制动踏板信号后的车辆的能量回收加大!加大多大?看具体的标定情况。例如一种简单的方式是,检测到制动踏板信号(开关量,不是行程)后,在原有的滑行能量回扭矩上,继续叠加一个回收扭矩,具体加多少,也是根据车速来进行标定。这样的做法,也是可以达到加大能量回收来减速,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机械刹车片的摩擦。就是简单,粗暴,效果明显,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回收的能量。
“制动能量回收示意曲线图” (在上一幅图的基础上,单纯的叠加了一部分扭矩的简单操作) 但是却没有办法很好的解决和底盘刹车力配合的问题,还是上面那个问题,“颠簸悬空无回收”轮子飞起的时候,由于是有扭矩的,容易出现瞬间的空转打滑现象。熟悉底盘的朋友们都知道,一旦出现车轮打滑,为了防止车辆因打滑造成偏移、侧滑等问题,有一个东西就不得不启动工作,那就是ESP。而一旦ESP工作了,作为强势底盘供应商的博世,对这种情况下的要求就是一刀切:请关闭能量回收,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制动系统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其他外部力量介入进来,以免影响底盘部件的工作!——这也是几乎所有的早期的电动车的共同的特点,一旦ESP或者ABS启动工作,所有的能量回收都必须关闭。甚至有些车辆在踩出ABS的时候,还有能量回收关闭的OFF标志。。。 博世也知道,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不利于自己的长久发展。想要解决这种类似的情况所导致的问题,还是得由博世自己来解决。于是,有一套叫叫iBooster的系统就在这方面起到了大作用! (当然了,iBooster 这套系统也是博世自己本来就开发的系统,作用可不仅仅是用来做能量回收的,还有电子助力,辅助驾驶等等其他大作用,用来做能量回收的优化,只是iBooster 系统的作用之一,人家也想搞自动驾驶的嘛 喂) 好了,那iBooster这套系统,在能量回收领域,到底有个什么作用呢?——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制动能量回收的 第二种就是底盘和主机厂一起做的(好吧,其实是博世做的) (再多说一句,前面的单纯的叠加回收扭矩,孙同学的文章里提到过,称之为“RBS”,而这种iBooster通过计算来分配能量回收力矩和刹车力矩的方式,称之为“CRBS”)
与ESP hev 系统组合使用时,可实现最高达0.3g 减速度的能量回收。这是由于iBooster 能够通过软件控制,随时根据液压条件调节助力器伺服力。如此高的制动能量回收水平,使电动车辆的续航里程增加高达20%。 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踏板行程传感器会计算驾驶员的制动请求。ESP hev 系统向电机请求与踏板行程相一致的制动扭矩并使车辆减速(ESP会给车辆的驱动系统发送扭矩请求,这是一个略有风险的点)。由驾驶员脚部切换至制动系统的液压容积暂时保存在ESP hev 的低压蓄能器内,这意味着车轮制动不产生制动扭矩。 如果电机不能利用回收方式满足制动请求,低压蓄压器中的可用容积将转移至车轮制动器,且车辆会通过传统制动进行减速。iBooster 可不受减速水平影响而调整踏板感,并在整个制动范围内传递一致的踏板感。 完蛋,这一段话是不是没咋看懂?通俗讲: 在踩下刹车的时候(注意,一定是需要踩下刹车),ibooster系统会根据你踩下刹车的速度,深度等信息,进行电制动和机械制动的分配。——CRBS开始工作 总体的策略是:优先使用电制动进行减速,如果ibooster系统判断驾驶员的刹车意图更强,发现单纯的使用电制动不足以满足驾驶员的制动需求的时候,此时会介入机械制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 延长续航里程,减少刹车盘的磨损。 而上面的那段话里,意思是,当减速度小于0.3g的时候,刹车卡钳不会介入,这时的制动是通过电机能量回收来完成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续航里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延长刹车片寿命。 但是要知道,博世的iBooster系统,需要匹配的主机厂的车辆种类非常多!所以,每一家的标定的策略和结果,也不太一样。有的标定的非常敏感,有的标定的就比较保守。根据驾驶员踩踏板的方式的不同,还要匹配瞬间的扭矩变化 还是以 “颠簸悬空无回收”这个案例为例来说,驾驶着具有iBooster系统的车辆,在轻踩下制动踏板减速的过程中(此时只有能量回收,没有机械制动盘介入),如果不幸颠簸了一下,车轮飞起空转了一瞬间。用于制动的车轮(我们假设是前轮,车辆是前驱的),和地面离开了,就没有了制动力了,车辆就会给人感觉“前冲一下”,这个时候,怎么办?按照上面的通常的思路是,车辆会失去能量回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即介入后轮的刹车,让前轮因为悬空而失去的车辆制动效果,由后轮补偿回来!
(大概意思是,F2变小或者没有了,如果车辆应该继续保持原有的减速感,那么F1这个力就要加大,此时应该介入后轮的刹车力增大,保持整车减速感) 当然了,这里面提到的这个“颠簸悬空无回收”,仅仅是一个案例,借此案例只是想要说明,电制动和刹车盘机械制动应当如何做好匹配,才能让车辆的减速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那么,底盘霸主博世,如何开放底盘领域的接口信号,就成了各大主机厂努力的方向。目前来看,如果只要是搭载了博世iBooster系统的车,到底车辆上的制动效果(特指踩下刹车后的制动效果)的好坏优劣,感受体验如何,基本上都指望着博世标定了。 有的就标定的很敏感,例如小鹏P7的刹车,高速下如果迅速踩刹车,系统会判断有紧急刹车的需求,iBooster会主动增加刹车力(帮你一起踩…),可以说其实是标定的比较保守的… 而有些,可能会标定的比较…不敏感…(咳咳,原谅我用这个词,哈哈),可能使劲踩也仅仅是自己在给力,系统没有判断到异常,也不会主动介入。例如是不是真的有轮速差,是不是真的出发了ABS等等…… 另外一个思路是,主机厂,尝试甩掉博世,自己做这部分。 但是,目前看来,太难了,几乎所有主机厂都吃不动底盘这块的业务,一来博世长期霸榜,二来技术专利,三来成本限制……及其他原因。目前为止,我经历的主机厂,只要发现有ESP扭矩问题,或者其他动力和底盘交互的问题,能自己家软件修改的,都是自己改VCU 或者MCU软件,ESP或者iBooster软件的修改,要花钱的啊…而且周期还长。 所以,电动汽车的刹车和传统燃油车的,差别,大概就是这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