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初二,带上父母和儿子一起走进电影院,观看了一部贺岁档电影《狙击手》。
原本是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狙击手》之间选择的,但几番思想斗争之后,还是选择了后者。
一是因为担心父母无法接受无厘头式的喜剧,二是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他们,更适合主旋律电影,对抗美援朝那段历史也更熟悉。
再者,我希望孩子能够更多地接受正面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所以最终选择了《狙击手》。
事实呢,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我先说结论:张艺谋比徐克更懂战争,在春节档的电影中,这部电影强烈推荐。
接着,我说几点不涉及剧透的影片介绍。
第一,故事背景。
故事以抗美援朝时期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蓝本,改编出“神枪”五班拯救侦察兵亮亮的故事。
“冷枪冷炮”运动,是1952-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狙击战斗。
通俗点说,就是狙击游击战。毕竟,中国志愿军不像对手那样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效果嘛,还是比较显著的。并且涌现出无数的战斗英雄。
电影所呈现的即是该运动中的一次救援行动。我喜欢张艺谋这种以小见大的表达,通过小场面去衬托整场战役的残酷、惨烈,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电影就120分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故事讲明白已经很不容易了。若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第二,人物原型。
在国外某知名军事论坛上,曾经有过一次由世界军迷推选的近现代战争史十大狙击手排名。
其中有一位是中国人,而他成名的舞台正是朝鲜战场。 他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他的名字叫张桃芳,是江苏兴华人。
而同时期,川军中也有一位效率惊人的狙神,他的名字叫邹习祥。
邹习祥,贵州省遵义人,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阵地,用206发子弹,先后击毙203个敌军。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称号。
尽管影片中人物姓名有改动,但根据主角一口西南方言的设定来看,人物形象更符合后者。
不仅如此,张艺谋在创作初期也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并做了大量调研。
因此在狙击五班的战士里,既有贵州方言,也有西南官话,甚至还能听到独特的乐山话。
由此细节可见主创对电影之用心。
第三,电影导演。
本片的拍摄分为两个场景,一边是志愿军,一边是美军。
张艺谋负责主角的志愿军部分,而美军部分由张末操刀。
张末是张艺谋之女,尽管曾多次参与影片剪辑、编剧工作,但作为导演身份被挂在首页,还是头一次。
而且本次美军拍摄部分的演员表演、道具细节、情节节奏都很见功底。
不少网友曾吐槽,张末的成名之路有父亲张艺谋的保驾护航。我个人以为,有条件保驾护航又不是什么坏事。
那种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我们也见得不少了吧。
第四,电影演员。
为什么我前面说,张艺谋比徐克更懂战争。
与隔壁星光熠熠的《长津湖》相比,本片除了张译和章宇两位演员,其余全是新人。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为了最后的胜利,我的战友牺牲在这片“无名”的山坡上,留下一个个普通的名字。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大多十几二十岁,在本该上学堂的年纪上了战场。
他们没有相貌堂堂,没有一脸正气,就是普通身材,大众长相,就仿佛我们走在街上擦身而过的路人那样。
我们早已忘记他们的模样,却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胜利的希望。
并且,新人的表现极富张力,却不浮夸。
这也是电影难能可贵的地方。
所以电影豆瓣评分远超《长津湖》0.5分之多,不是偶然。
第五,其他细节。
关于武器,当时志愿军狙击手的装备是没有瞄准镜的苏制莫幸纳甘步枪,这种枪枪管短,后坐力强。但即便装备落后、条件艰苦,也依然能够百步穿杨、杀敌于百米之外。
反观美军,他们普遍配备M1C狙击步枪,更配备有2.5倍或8倍的瞄准镜。与莫辛纳甘步枪不同的是,M1C狙击步枪采用半自动设计,也就是说可以连续发射。
同时,不同点位的狙击手还能通过有线电话进行实时通讯,大大提高了团队默契和配合力度。
这哪儿高一个级别,这是高了一个维度。
更何况对手也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并不是“傻子”。
写在最后。
贺岁档同时出现两部战争片,实属少见。
所以难免会被人拿来比较,有很多朋友问我,推荐哪一部。
从观感来讲:《长津湖》场面宏大、特效逼真;《狙击手》细节完胜、情节紧凑;
从演员来讲:《长津湖》星味十足、戏骨担当;《狙击手》新人辈出、惊喜连连;
从结果来看:《长津湖》排片满满,赢在票房;《狙击手》细节满满,胜在故事。
二选一的话,我更喜欢后者。
从电影院出来,我看到父母亲都红了眼眶。
他们是出生在革命年代的人,对胜利的来之不易自然更有体会。而我儿子只问了我一句:爸爸,志愿军赢了,对不对。
我说: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