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天气不错,在屋里闷了半个月的自己终于有动力走出房门。
不出屋的这些天倒也不是颓的摊在床上,我是拿出了达摩面壁的定力研究秘籍;然收获寥寥。为了防止出关后世界变成我不认识的模样,果断放弃了这段修行……

当你吧喝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习惯的时候;那么喝茶就是一件与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啦。喝茶容易,蹭茶不易。垒起七星灶,烟火煮三江,摆上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者皆是客,相逢开口笑。开茶舍,盼兴旺;糊口养家第一庄。都道喝茶,做茶人最是不计小节,以江湖义气为尚;客来斟茶,人走茶凉;不问东西,不探身家。但再慷慨豪爽不计成本的店家,也要考虑生存养家。

这就是我近些时间没有到处蹭茶的原因之一。以前进店无关茶好茶坏,老板总会热心烧水泡上一泡,跟你侃侃而谈他最近发生的事情;现在,我很少见到了。至少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很少见到。近些日子我一直在关注和学习乌龙茶的一些讯息,算是我最近这几年偏离自己内心想法的弥补。趁着昨天天气甚好,鼓起勇气进了一家我注意了很久的一家武夷岩茶专卖店。
进店后引起我注意的是几片做成饼状的茶饼,包装显示是以武夷岩茶压制的。我脑子一下跳了一拍,出于好奇咨询店家,得到的回答是:这几款茶是用近几年,未复火的老岩茶制作的。是为一些常喝岩茶的老茶客制作,经压饼,陈化后汤会更软滑,醇厚。他的回答,其实与自己的内心的猜测非常相近。在他店里喝了一泡口粮型的岩茶,为了表示对他泡茶劳动和她告知的有关乌龙茶的专业资讯的感谢;我还是非常肉痛加心痛的买了一些茶叶。虽然她告知的讯息的内容真的不是太多。

在这之前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几种情况,他们用非传统品饮老茶、陈茶的茶类进行紧压制作,另其陈化;用传统品饮老茶、陈茶的方式来品饮和销售这些茶类。在选料上多种多样,压制方式也是样式繁多。选料有红茶,轻发酵乌龙茶,非茶叶型花草茶等等,紧压出的茶外观漂亮,有的可以用五彩斑斓来形容。

紧压制作外形我个人对此并无想法,不解的是其品饮方式。世界成了地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茶叶也一定要这样?大家似乎不再追求每种茶类的显著特点和个性化,有种让我恍然觉得:齐头并进看老茶,看普洱的感觉。前年我还在深圳时,一位商界告退的成功人士在喝茶时表示非常遗憾,聊到其家人把自己4-5年老龙井倒进冰箱做了空气净化气。语气和神态上尽是不舍。龙井茶是扁炒青的代表,新茶高香,高鲜爽;经常时间的存放陈化后,茶叶里的内含物质基本全都与氧气结合,造成了氧化反应;茶叶里的芳香类物质也因长时间的存放消失殆尽。即使没有拆封,微冻保存,再饮用时与新茶相比也是落差甚大;开封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氧化,这样的绿茶真的有那么大的品饮价值嘛?
如此种种,进化成这个状态下的如此茶类,真的好嘛?

在今早,一位喝茶段位非常资深的朋友,骄傲的在朋友圈晒出了80年代台湾老乌龙。对此我表示深深的疑惑。我疑惑:如此种种的茶品是真的具有超强实力的品饮价值,能给人以正确的喝茶指导;还是说,仅仅是一种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