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5-19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电信
我的朋友赵嘨星曾经是成都最早的“富二代”,他爹上世纪80年代就在青年路摆摊打拼,挣了20多万。后来生意淡了解甲归田,打打麻将、钓钓鱼,巴适得很。
从90年代起,成都商品房市场兴起。1000块/平米,一套8万,如果用杠杆,星哥他老爹手上的钱能买一打。但他爹当年就有“房住不炒”的觉悟:“又不是没得房子住,辛辛苦苦挣的钱,不能烧在房子上!”
后来物价飞涨,一碗苍蝇馆子的牛肉面都从3块涨到15块,星哥老爸的20万第一桶金,已化成了一桶水。成都最早的万元富翁,变成了贫民。
2004年,星哥一家4口住在城东一个类似农屋的小院,几家人共用院子中间一间茅房。为了贴补家用,老爹还把其中一间小屋租给了一对双双留着长发的文艺青年情侣,每天坐在屋檐下扇着蒲扇晒太阳,听文艺装B份子朗诵那些不明觉厉的朦胧诗,做那些不可描述之事。
星哥说,这样的日子猥琐又颓唐。直到有一天,由于区域改造,他们家拿到了一笔“巨款”和两套房子,成功从贫民家庭逆袭回平民。
如今,年近30的星哥有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和自己的家庭,但他同样面对和自己老汉当年同样的选择——要不要把钱拿出来买房?!
这个问题在家庭中引发了争论。
有人说:“房价这么高,买了要挨刀。”
有人说:“现在不上车,以后要做时代的炮灰!”
而他自己纠结得像一把麻花:往回看,恨自己没有早下手;往前看,又怕房价下跌被埋坑。
楼市是一根翔味冰淇淋
在中国,房地产是一个榴莲,或者一根翔味冰淇淋。
看见别人吃,你会掩鼻而走,然后自己去整一口,真香!
尽管这个行业在网络臭名昭著,说房价要跌的人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房价还要涨的人都是开发商的“走狗”!数据表明,这几十年来中国人最舍得花钱的商品,就是房子!
有道是:“屌丝论对错,精英分利害,上层看平衡。”
今天我们就暂时抛开道德正义,来探寻一下房子的本质。
土地,是城市的命根子
过去30年,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岁月。与楼市繁荣共生的,是成百上千新城或新区的崛起。(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逻辑——是新城的出现推动了房地产爆发,而不是楼市推动了新城。)
城市化让中国经济进入高歌猛进的时代,而房地产是城市化的“子弹头”。这个弹头中,装着的是全世界最猛的烈性炸药——“土地财政”。
在198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才追平了南宋时期的22%。当时,原来发展经济的资本累积模式“利用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累积工业化资本”已经面临无法突破的瓶颈。90年代,中国内地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效仿香港模式,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这是土地财政的雏形,也是房地产行业兴起的导火线。90年代末,当住房改革制度、土地招拍挂制度相继登场,土地,成为了聚集资本,撬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杠杆。
粗俗点说,土地成了城市经济的命根子。
卖土地和卖锅盔有本质区别
出售土地和出售其它商品的定价逻辑是完全不同的。譬如你去买一个军屯锅盔,锅盔的价格就是老板已耗费的成本加利润。而土地不同,有经济学认为:“中国土地收益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售土地未来的增值(70 年),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次性投资融资。中国城市政府出售土地的本质,就是直接销售未来的公共服务。”
看明白了吧,土地的价格包括了未来的增值。在中国,土地是国家的,开发商们买地,其实买的是未来70年内城市公共服务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看似荒芜的新区,能拍出不输主城区的天价土地了?
因为,那里未来有牛X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配套,你买的未来70年增值预期。同时,城市政府的平台公司,还将这个公共服务的未来价值打包融资,继续进行资本累积。由于增值预期是由城市政府的信用背书的,很有信服力。
这种模式就相当于——
表面上,老板卖给你的是一个锅盔。其实,你得到是一个的厨师。同时,老板还把这个长期厨师服务合同拿去给路人甲看:“我这套服务有这么多人长期订购,收益稳定,先融点资把店面升个档次。”
房子,城市发行的股票
土地是面粉,房子是面包,既然面粉的价格包含了未来升值,面包的价格当然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上看,土地上生长出的房子,注定就不只是房子,而是在城市化浪潮下,由城市发行的“股票”。除了可以居住,还可以分红。
如果房价大跌,必然导致地价下跌,由于地价有城市信用加持,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信用失效,原有的城市发展的引擎模式将受到挑战!这个代价,在中国经济打造好新的跑道之前,应该没有城市愿意看到。
站在“房子是加注了政府信用的城市股票”这角度上,我们就可以排除一切其它干扰,看清这30年来中国房价一直上涨的真相——
中国城镇家庭平均1.5套房,房子过剩了,房价为什么不跌?
这个道理和股市一样,我们买茅台股票是为了喝茅台吗?我们买牧原股份是为了拥有一头奶牛吗?我们只是想分享它股价上涨的红利而已。
所以,过去30年,买得越早的人,分得越多。没买的人,就分都不分!
赵嘨星的老汉就是后一种,幸好他还有一套拆迁房,才得以被时代按住强行打了一注鸡血。
两个迹象表明,成都房买得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奔跑在城市化这条跑道上,而且仍在奔跑。土地则是各大城市修建这条跑道的最核心要素,房子是衍生在土地价值上的资本品。城市房价上涨的速度,和房子是否过剩、房价是否过高关系不大,反而与城市化速度和GDP增速更具相关性。
从买房的角度考虑,由于有限售期限存在,短期内房价涨跌我们无需做考虑。只考虑未来几年以后就好了!如果城市化的战略引擎作用不变,如果土地财政的模式不变,那么房价稳如狗!
而这段时间,种种迹象都表明,2020年在成都买房是件靠谱的事——
首先,中国各大城市正在卷起扩容浪潮。
深圳都市圈扩容到东莞、惠州、河源、汕尾四市;重庆都市区扩张到21个区,宁波合并舟山,武汉合并鄂州,西安合并咸阳……,我们所在的成都,继合并简阳之后,今年刚在东进战略上再出重手——东部新区横空出世。
这意味着:中国都市圈扩张浪潮正在来袭,全新版本的城市化已经加速铺开。作为第四大超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成都都市圈的未来还是非常稳的。
其次,如果留意土地市场的表现,更能发现房价的端倪。
今年尚在疫情严重时,上海、厦门等城市连爆史上最贵地王,被市场解读为提振楼市信心之举动。进入4月,全国范围受监测的300个大中城市,土地市场供应量环比增加近四成。
就成都来说,2020年1-4月,成都共推出各类用地83宗,供应面积406.7万平方米,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不少土地都是触发熔断机制,高溢价成交,主流区域的实际地价门槛有明显抬升,更有沙河堡这样的新地王面世。
在新的都市圈扩容的大背景下,房子的城市资本品的隐藏属性也没有变化。在成都这样都市圈核心城市,我们担心的不应该是房价暴跌,而是暴涨!
|
友情提示:发言及回复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