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认为是金融市场革故鼎新的一年。
互联网金融作为全新的金融业态已经全面冲击了传统金融,前者的支付、理财、众筹、借贷以及服务类企业以生猛的姿态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
移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是焦点中的焦点,更是资本追逐的热点,对用户已超5300万,其中4G用户超过1000万,在全省渠道网点超万家的四川移动来讲,也不例外。
今年以来,借助本地化渠道覆盖、用户规模、终端入口、落地运营等多方面差异化优势,四川移动通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联盟互联网金融领域优秀企业和相关专业机构,打出了其进军互联网金融的组合拳。
通信大数据+金融
四川移动首创手机贷服务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玫认为,“互联网+金融”绝不简单是通过互联网让资金供需双方实现信息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利器”,降低资金供给和获取成本,形成全新的生产力。
以银行为例,按传统方式去审贷、发掘客户,但每个客户只贷5000块钱,成本太高,银行往往不愿意。如果用权威大数据审贷,供需双方无需见面即可实现审贷放贷,成本就低了。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运营商的大数据资源可以说是“自带光环”,其自建的融资信息平台在搜集加工投融资双方信息,推动用大数据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可大有所作为。
正是基于此,四川移动在运营商内部首创手机贷业务,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不求人的金融服务。
据了解,四川移动通过对通信行业的大数据进行交叉和深度挖掘,与银行、消费金融、保险、财富管理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在客户和社会渠道申请贷款时,依托与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的数据模型,将用户的银行流水、个人征信、身份信息等传统信息和话务数据、渠道数据等创新引入数据,一并发与银行平台审批。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审批和放款。
目前,四川移动已与7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合作,上线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8大类型信用产品,借用“通信大数据+金融”为四川移动的客户服务。从今年5月起,手机贷在成都、绵阳、德阳、宜宾等9各地市开展客户试点,截止9月累计贷款金额完成1100万,人均放款8万元。
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
“和金融”4个月累计认购超2亿
一只笑脸盈盈的大熊猫头戴发财帽,手捧大圆宝,这个憨态可掬、喜气洋洋的动漫形象,就是四川移动和金融平台的Logo。今年5月,四川移动创新打造的“和金融”上线,设计这款产品时,特别加入了四川本土元素。
“和金融”的“大门”向所有用户敞开,无需排队,只需注册成为用户,输入投资金额、填写支付信息即可完成投资,“1000元也能搞投资”。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空间巨大,大就大在: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商机。传统银行饱受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抱怨。和金融就是看准了这个痛点。
经过4个月的运营,“和金融”平台总共推介35期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7%,累计认购达2.3亿元,人均认购8万元,到期产品全部如期兑付。而由于“和金融”的理财年化收益率高于市场同类理财产品好几个百分点,大部分金融产品在推介不到1小时即被抢购一空。
在四川移动看来,做到与产业新科技新应用结合,与客户多元化需求相结合,与现有渠道和产品相结合的“三结合”,是拥抱互联网金融的关键点与难点。
未来,四川移动还将持续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介消费金融融资、互联网证券融资、互联网众筹、政府国企项目融资、互联网信托融资、大宗商品供应链融资等多种类全覆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打造四川移动互联网金融旗帜性平台,促进产业融合、服务实体经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