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令兄
发表于 2025-3-13 17:16
年少的心①9⑧7 发表于 2025-3-13 17:03
说缘起也是方便说啊因果关系本来也是虚假 为了方便而已。佛的智慧凡夫怎么能理解 要究竟说就是如来藏...
我最开始看楞严经,还是净空法师讲的,师兄说的没错,如来藏才是关键,只不过嘛,末法几乎没有人讲如来藏了,因为不知道如来藏就是开悟明心所要悟的哪个真心,也就是阿整耶识
不令兄
发表于 2025-3-13 17:18
老是记不住密码 发表于 2025-3-13 17:10
色会把身体掏空
没错,所以要少欲{:lol:}
年少的心①9⑧7
发表于 2025-3-13 18:09
不令兄 发表于 2025-03-13 17:16
我最开始看楞严经,还是净空法师讲的,师兄说的没错,如来藏才是关键,只不过嘛,末法几乎没有人讲如来藏了,因为不知道如来藏就是开悟明心所要悟的哪个真心,也就是阿整耶识
所有思想都是妄想 老实念佛就对了 念到无所住而生其心 入门了
易学老马
发表于 2025-3-13 19:53
不令兄 发表于 2025-3-13 16:15
我在接触佛法之前,正在研究易经
佛法和易经,是两个界的东东
转弯摩托车
发表于 2025-3-13 20:0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心经中的十六字,流传度最广的是前八字,以前看港片中提及,感觉诙谐梗,会跟着傻笑。
后来有机会读全文,尤其对这四句,印象深刻。
佛法妙义,浩如烟海。佛祖创教,初为四真谛“苦集灭道”,简单理解就是:苦因→汇集→灭度→正道。世上烦恼万千,皆由心起,“心”在西医称器官,在中医谓元神,宗教中又类似意识形态。表述中,常介于有形与无形间流动,就像说到光,有观点说波性,有说粒性,很难有绝对的表达。
色为世间一切有形,包括物,形,观,像等。
前八字,万物皆虚无,包括“空”这个形容,一旦说出,就有了形,其本身就成为虚无的一部分。
后八字,万物并非无根,就如相由心生中的“相”,一定是需要“心”这种载体,才能呈现出来。但若一定要说清:何为空,何为色,这一想法本身就成了执念,虚无则转化为实形。
前两句,更像是对世俗人所说,万事万物皆空,没有绝对的拥有,所追求的一切荣华富贵,权利欲望,皆是空相,包括“放空”这事,也是空无的。
后两句,更像是对修行人所说,不必过分执着,寻求“空无”这一境界,从“眼见”与“性空”的两个维度来说明彼此的所观所见,
转弯摩托车
发表于 2025-3-13 20:03
没表达完,误发出了https://app.52ch.net/public/emotion/face_wulian.png
大虚空
发表于 2025-3-13 20:21
转弯摩托车
发表于 2025-3-13 20:31
继续:
从“眼见”与“性空”的两个维度来说明彼此的关系。
所观不等于所见,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义。
后面的“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排比,因为篇幅,用了“亦复如是”一句带过。
胡适,说他小时受母亲影响,拜佛念经,当外出求学回家,突然意识到“行毁神灭”,就不再笃信佛教。但并不影响他日后成为佛学研究的大家。
南怀瑾,一生博学,儒释道涉猎极深,自己却并未遁入空门。
阳明先生说的“事上练”,也是深谙出世入世。
事无绝对,功无长胜,法无长耀。
教员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真是厉害,用“放下”的心,面对“世俗”的事。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做个好职员,好父亲,好儿子……,事→无愧于心,心→无愧于理,理→无愧于道。达兼天下,穷善其身,安命于天理,奋斗自双手。不极端,不苛求,看清事物本质,类似于儒家讲的中庸之道。
安住当下,如如不动,是不是“空”与“色”这一辩证关系的指向?
浅薄之见,咿呀自语!https://app.52ch.net/public/emotion/face_wulian.png
ysyhappy
发表于 2025-3-13 20:36
吃喝有学问的https://app.52ch.net/public/emotion/face_007.png还是多
不令兄
发表于 2025-3-14 10:09
年少的心①9⑧7 发表于 2025-3-13 18:09
所有思想都是妄想 老实念佛就对了 念到无所住而生其心 入门了
老实念佛,往生极乐,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