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记忆中的成都城隍庙
说起城隍庙就不得不说到我国古代先民的城隍信仰。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便假想万物皆有灵气,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然界。
其中一部分人居住在城池当中,而城池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守护城市居民财产的安全,因此先民们就认为,城隍是他们城市的守护神。
而城隍庙的兴建,据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其“盖始于六朝也,至唐则渐遍。”可以确定,城隍庙兴起于萧梁时期的郢州、南阳一代。
那么,关于成都最早的城隍庙则约建于唐代中叶以前。
唐代中期,段全纬在《城隍庙记》中描述了唐代成都城隍庙的概况。
段氏云,成都旧的城隍庙偏小狭陋,只能“寓托隈堞”,也就是说寄居于城墙上的一个角落,
可以想见,唐代中期之前的城隍爷做“蓉漂”还是蛮辛苦的。
但唐中期之后,成都新建的城隍庙“其宫在西。揭署于高门,宏敞于正堂,丹护于周墉,图绘于回廊。
庙如生,相容有。”城隍庙的气势恢宏由此可见一斑。遗憾的是,宋元时期的成都城隍庙情况如何,现已无史料可查。
明代初年,朱元璋出于加强中央集权,“鉴察司民”的考虑,要求包括京师在内的全国大多数州县修建城隍庙。
地方官如知府、知县上任之前必须先到城隍庙中拜谒城隍神,保证自己奉公守法,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法官就职宣誓自己忠于宪法一般。
同时,知府、知县每年春秋两季还要到城隍庙祭祀城隍,从此,城隍正式成为了世俗官员在冥间的代表。
皇帝正是通过这种“阴阳表里”的办法加强了对民众的管制。
明代天启年间,成都只有一座城隍庙,“城隍庙府治西”,庙内具体情况如何,史料中并未作出详细描述。
(民国初年,成都北门城墙)
城隍神是古代城市的守护神,而城隍庙就是专门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在中国古代,有城池的地方一般都建有城隍庙。
成都从唐代以来就是府县同城,而且在一城之中又有成都县和华阳县两县同城,在成都城市有成都府、成都县和华阳县三个地方官的城隍庙,
即成都府城隍庙、成都县城隍庙、华阳县城隍庙。成都三个城隍庙的庙貌大致相当。
第一重大殿左右分列钟鼓楼亭,楼亭下供奉着“牛王”和“马王”菩萨。
走完长廊,便是供奉城隍菩萨的正殿。帏幔中端坐城隍老爷,头戴金珠朝天冠,身穿大红绣龙袍,金面黑须,仪态严肃。
大殿正中,高悬“善恶昭彰”的木匾,两旁多是劝人行善弃恶的对联。
下东大街成都府城隍庙的对联是:
任凭你无法无天,到此孽镜悬时,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过头来。
城隍两旁分站着判官、鸡脚神、吴二爷和十名手执刑具的阴差,塑像狰狞恐怖。
城隍庙内的院坝里,三教九流集中,有看相问卜的,有医病卖药的,有卖艺的,有讲书的,还有满目的小吃,十分热闹。
按习俗,城隍菩萨按时出巡,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转一转,以示威严,也属保民安境之举。
每年七月十四日,是俗定的城隍菩萨出驾之日,其时“两县迎府驾”,三个城隍菩萨同时出驾,在盐市口汇合,巡视各自所辖范围。
所以这一天全城万人空巷,敬香拜神,争看热闹,盛况空前。
出驾的城隍菩萨及众鬼吏、差役,都是由人装扮而成,其服饰化妆,皆如庙中所塑形状一样。扮演者有川剧艺人,也有码头上操袍哥的好汉们。
民国成都城隍庙的庙会先是三年举行一次,后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变为一年三次,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半)和牛王节(十月初一)。
城隍庙庙会一般由成都有权有势的人物组织,费用则由各行会中的商人集资操办。
届时,府城隍庙和北门城隍庙都会举行庙会活动,但尤以北门城隍庙的庙会最为热闹。
下文作者:徐海涛
今天说的这个城隍庙是位于北门外的成都县城隍庙,我对成都北门城隍庙有印象,是因为小时候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
家住在南门外的小天竺街,北门城隍庙是在北门外。去一趟还是要走很远的,要“穿城”而过。
当时我是这样去:从小天竺街往西走,走完黉门街,过街倒左手,再沿着浆洗上街走不多远,然后倒右拐,上南郊路。
就在骨胶厂的街对面有一个公共汽车站,是一路公共汽车,从梁家巷开到武侯祠的,这个站叫浆洗街站。
在这个公共汽车站等去梁家巷的车。上车后要经过南大街、光华街、盐市口、提督街、顺城街、锣锅巷、草市街,过北门大桥到簸箕街站下车。
(成都北门城隍庙(约翰·伯奇摄于1900年)
下车后,过街进入金华街往西走,在金华街的中间有一个小桥,好像是石拱桥,经过它就倒右拐,
沿着小河往北走不多远,有一个空坝子,可以停自行车。空坝的西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门,门是两扇大黑木门。
进门来,有左右两个去处,左边那个地方要大一些,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坝子,有点像个戏台子,坝子四周都是卖东西的店铺。
右边地方小一些,可以说是一个天井,周围还是一间一间的店铺。
厕所是在大门口西边,正对大门口,要沿着分隔进门后左右两个单元的隔断走过去。
这个厕所很有特色,夏天非常凉快。如果不是有让鼻子难受的气味,那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避暑圣地。
后面,成都北门城隍庙变成了一个无线电元件和器材的“多余物质处理商店”。
(城隍庙街景)
这个院坝里面的商店全部都是成都东郊那些电子工业的国防保密工厂多余空闲物质的处理门市部(其中可能有很多物品都是这些工厂处理的残次品)。
成都市的无线电爱好者因为有这个处理品门市部而受惠很多,重庆就没有这样的门市部,所以重庆的无线电爱好者也要到这里来淘金。
装半导体收音机所需要的元器件基本上都是在这里买的。安装无线电必须的电烙铁,当时的价格比较高,一把四十五瓦的外热式电烙铁卖九元钱,
当时一个刚刚进工厂的学徒工一个月的工资好像就只有十八块五角。
幸好我在“无线电”杂志上看到了一个小窍门,于是在这里买了一个大的空心电阻,在电阻中间插入一个磨尖了的铜芯,
然后把电阻和铜芯固定在一个绝缘、隔热的陶瓷空管上,接上两根电线,自己组装了一个廉价的电烙铁,总共只花了八角钱。
那个时候(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整个金华街和城隍庙那一大片好像都是平房。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西南建筑设计院”里面有四层还是五层的楼房。当时城隍庙周围的几个巷子好像都叫城隍巷,真有点让人找不到北的感觉。
那些巷子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破破烂烂的,唯有“西南建筑设计院”的房子鹤立鸡群。
成都有好几个城隍庙,我晓得原来东大街那边有一个城隍,后来改成了成都市立体电影院。
现在成都的其它几个城隍庙已经烟消云散了。只有这个北门外的城隍庙因为后来成为城隍庙电子市场,才得以把城隍庙这个名字保留下来。
成都话也有趣,这个“隍”字用成都话来说,不是说“黄”而是说成“荒”。
类似的说法还有,浆洗街不说“浆洗”,而是说成“江西”街,龙王庙街不说“龙王”而是说成“龙汪”庙街,这个也是成都的特色。
城隍庙由古至今历经沧桑,城隍作为一个原始的自然神,更多地为人们在生活与耕种中提供一种信念。
成都的城隍庙以及它所涵盖的各种风俗,都是农耕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写照。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化,年轻人们慢慢不再参与传统的庙会文化。
但城隍庙跨越古今、传递祥和的特色不会消失。它和愈渐国际化的成都一起,见证着中国的发展。
城隍庙是该重建了,把批发市场搬出去吧 满满的历史感,要是恢复就好了 满满的记忆,以前经常去那边买些小元件。
文中的《无线电》也能勾起慢慢的回忆,高中就开始看,虽然当时很多看不懂。
现调专家 发表于 2021-12-30 13:35
97 98年爱去逛地摊,还自己组了个功放音响
有个同学五十买了张歪碟,悄悄通知全体男生去包场,结果被烧了, ...
别笑,这是常态,你再回去找他,他会给你换张有内容的 现调专家 发表于 2021-12-30 13:35
97 98年爱去逛地摊,还自己组了个功放音响
有个同学五十买了张歪碟,悄悄通知全体男生去包场,结果被烧了,空白碟,成为这么多年同学会的笑料
我也遭过,我问老板要好看的,老板给我张碟子,我急匆匆的回家一看,到今天我都还记得。
叫《暴雨梨花》
回去找老板,他说的他觉得这就是好看的。 城隍庙比较熟,花圃路小学的,想当年在楼上上课,楼下的铺子每天用音响放西游记,我们在上面跟着哼,整的老师鬼火冒....。有一年我们几个在学校的阁楼里发现了几个麻袋,里面装满了缠着铜丝的铁砣砣(现在估计是电视机后面的那个高压包),然后每天中午就用书包背几个出去卖钱,卖了就去打双截龙,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同学家里就是城隍庙周边的老住户。就靠着汽油桶皮皮敲的沿街小棚棚,慢慢把生意做起来,在当时也算是有钱人了。 当年为交作业,没事就揣着表去打电阻。 当年经常去买歪碟子 很多年前还有个冰室好像在花圃路 上小学时候学校组织过耍了半天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