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兄的原饼道
发表于 2015-2-19 17:46
二手玫瑰 发表于 2015-2-19 17:25
路书很详细
恭迎总舵主
hrhrhrhr
发表于 2015-2-19 22:22
二师兄的这个语言我喜欢
二师兄的原饼道
发表于 2015-2-20 08:27
hrhrhrhr 发表于 2015-2-19 22:22
二师兄的这个语言我喜欢
谢谢兄台
二师兄的原饼道
发表于 2015-2-22 14:41
后会暂无期,相聚终有时,与伙伴们道别,返回到成都,重新走在熟悉的街道,听着喧闹的城市,我感到新奇和不适,世界如此疏离,却又如此真实,夹杂你外婆近一周的连续斥责,妈妈,第一次在家乡,不知所措。临近年关,本是收成的时节,和同事合谋的小店却入不敷出 ,还清债务后,请人家吃个kfc大桶以示感谢,搜完全身还差5块,作为一个骨灰级吃货,何其悲壮,便和旁人叨唠路上聚划算的甜茶,比脸盆还大的藏饼,木有地沟油的小菜,以转移就差钱的尴尬,同事大喜,一脸神往,怂恿我实验改良,如若成功,那便是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作一回。由此,便扯开了一出上的厅堂,下的厨房,抗得起面粉,摊得出转饼的创业大幕,由于经费堪忧,剧中男女主角,灯光,摄影,场工,美编,后期制作暂由你妈担当,个中滋味,慢行浅尝吧......世间绚丽多彩,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吃美食是本能,做美食是期望,尤其沉醉因共享美好而带来的欢乐情绪。而生活中充斥着大量有关食品安全的警报,地沟油的条子,转基因的豆子,数天落地的果子,部分餐饮人陷入一个怪圈,充斥不黑幕无利图的生意门道。记忆中那些本该老少皆宜,价格适中,健康可口的美食反倒成了当今快消费,新时代的稀缺,我一朋友怀胎3月,馋口奶茶,偷偷躲在娘家楼道里过瘾,不慎被婆家人发现,两家人口角之间,差点上演全武行。她很委屈:“我就只想好好吃口好吃的东西,怎么这么难?”是啊,用良心料做出好味道有多难?我想试试看......
二师兄的原饼道
发表于 2015-2-22 16:30
2014年11月30号【它不想只是个饼】定位:在之前的西行路上,藏饼一直是我们易携带,便保存,大容量,好搭配的主力军,其主料“青稞”,据当地传说是天神赐予的礼物,具有强身健体,去湿去脂的神奇“疗效”,刚好可以消除面食香口却易胖的隐患。我们平原地区按照不同的制作工艺、流派、风格,将饼分为:翻身饼、家常饼、宫廷饼、婚宴饼类、蒸饼、烤饼、烙饼类。。。。。其中的“烙饼”——仅依靠铸铁本身的高温,无须用油,便可快速成型,厚薄均匀,拼配各种食材于四季通食,满足快消费时代的需求。而混搭之食物,与服装搭配同理,出彩的:口感丰富,新意十足,掉味的:不伦不类,难以下咽。目前市场便携速食产品中,kfc,mdl的汉堡类广为接受,寿司,披萨,包饭类较为小众,而夹馍,锅盔,卤肉卷等口味虽更本土化,但传统的经营模式相较现今顾客体验为王的思维理念略显迟滞。因此,烙饼混搭应该具有前者营养均衡(即菜,肉,主食,小料的合理配比),同时兼顾本土饮食习性和文化(即道家五行养生)存大同,求小异,所谓“饼纳百川,有融乃大”, 这款坚定走群众路线的低脂肪,高营养,味好美的混搭民族风烙饼系列便确定好了,我给它起名:”原饼道“,意在还原良心好味道!真心希望它会是个有文艺情怀,有创业理想,有节操坚持的小买卖。
二师兄的原饼道
发表于 2015-2-23 09:57
2014年12月5号 【现实就是个白骨精】 上道具:去大街上瞎晃一圈偷师,买了大堆独门美食闭门脑补与食补,仰仗万能的淘宝,迅速收到了各种道具,一切都是那么有节奏。。。。。然而,实操起来,才发现:手工的不合用,电力的带不动,小巧的不牢靠,扎实的搬不动。
平时只用来削果子的小刀,临危受命,鲁班附身,全力改造这只转饼竹刮,也听到了失传已久的“川江号子声”,原来拉改锯与拉船异工同曲,拉不动就得嗷嗷叫
。
那4000瓦大功率的烙饼机被木框打的异常结实,很是佩服那些徒手掰开射钉木架的壮丁们,无奈我只能挥舞榔头敲边角,眼神一抖,直接敲在膝盖上,出口成脏和尿如雨下后,继续完成拆迁,打开后,才发现商用机和家用插座完全不搭调,只凭淘宝卖家声控指导“亲,改一下插头咯”,向来只摸画笔刮刀的我第一次玩起了电笔和改刀,耗时3个小时,动用所有蛮力,才取掉那颗被我扭滑丝的螺帽。这样平常的小事,到了我的手里,却变得凶险无比,后面的路又该如何是好?哎~~~不作死就不会死
叔大招风
发表于 2015-2-23 11:31
09年在拉萨待了半年,回了成都后,一直想再回到拉萨。楼主祝你2015好运。
Awan
发表于 2015-2-24 11:07
这个应该就是所谓的不忘初衷,现在的我们缺的就是这份洒脱。给贴主点赞!
二师兄的原饼道
发表于 2015-2-24 14:58
感谢支持,洒脱人人有,坚持有点难,希望我可以做到
二师兄的原饼道
发表于 2015-2-24 14:59
【天干物燥,黄瓜当道】在家食补几日,摸出点各大派的门道,准备先捣鼓各种小料,觉着仅靠蔬菜综合肉类的油气,稍显单一,而四川人对泡菜的追求,提醒我”酸爽”的意义,基于对道家养生文化五色,五味,五行,的皮毛了解,绿黄瓜成为首选,着手实验,科普度娘,就着白酒,酱油,白醋,盐巴一阵揉捏,心怀雀跃的等待24小时,揭开盒盖,一堆身中剧毒的黑绿色黄瓜条得以现身,那酸到哭,咸到死的口感,也给了我沉重打击。在朋友的提醒下,惊悟“爽”才是关键,继而再次实验,瞄上“思密达小菜”的红而不辣,爽而不酸,为控制后期成本,稳定口感,依靠市场出售的进口辣酱是不行的,在历经5天,压榨20斤黄瓜,反复练习控水度,拌料品种,发酵时长后,终于作出集苹果,梨,洋葱,辣椒......于一身的小料“倍儿爽黄瓜”(看了多年的韩剧,总算有了除花痴外其它的收获),甚是欣慰。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